“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中国流传千年的一句俗语道出了养儿育女的艰辛。孩子成长的道路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性格、体能和成长的社会环境,时势机遇都各不相同。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从孩子出生的一刻,一股巨大的育儿竞争和压力就无声地冲向年轻的父母们。
时下网上的新闻、电视剧集、教育栏目或各类的儿童产品广告总是充斥着怎样把孩子送进名校入读等话题, “赢在起跑线 ”、成功的虎爸虎妈、名校的排名榜、名校学区的房价这一类字眼一经出现就会引起父母群的高度关注。这类信息不断涌来,父母们自然就会被灌输这一思想,期望孩子从幼儿园、小学扶摇直上至名中学,顺利考至国内或世界高等学府;大学毕业后被名企业招揽,事业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似乎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们便开始进入一个育儿的竞争赛道。
就拿购买婴儿生活用品和食品来说,无论价格多高,父母都舍得花钱买。家长们被教育网站、杂志、课外课程机构发布的文章和每年定期举办的所谓 “教育产品与服务的博览会 ”灌输了 “赢在起跑线 ”的观念,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心魔渐渐埋在心底。这几年教育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家长唯恐自己孩子落后于他人,争相去报读热门课程。目的是提升孩子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和将来的竞争能力。
除了在教育产品和服务上的花费外,父母们甚至购买天价的学区房。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名校赏识和拿到入读名校的入场券。可见,当今父母所承受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可真不小啊!
名校的优势在于具备经验丰富的师资、成熟的教育方式,学生也多是来自于中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毕业之后再乘着名校的翅膀腾飞,能够实现远大前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父母们都意识到名校的优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提供进入名校的物质条件。近年来,申请入读这些名校的学生也呈几何倍数递增,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然而,进入各地名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尤以小学、中学为甚,全世界皆如此: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等;香港的圣保罗男女中学、拔萃男书院、拔萃女书院等;英国的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美国的菲利普斯安多佛中学、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等,加拿大的上加拿大学院、圣乔治中学等名校,都有着很高的门槛,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社会的精英家庭。
名校又怎样从众多申请者挑选符合资格的学生呢?这些名校的申请表上需要填写孩子能说、能听的语言以及音乐、舞蹈、体育等特长,同时也要求父母呈上两人的教育背景、职业简历和家庭地址。名校通过高标准的面试门槛去选拔符合要求的学生,面试的评分其实是给家长一个确切的答案,让父母接受不获录取的结果。 2016年9月,媒体报道香港的一所名校的小一招生程序,首轮面试 1800余名申请者全部获得面试,副校长和主任会与学生们交谈和安排集体游戏,过程中评估学生的社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选出 300名学生参加第二轮面试。第二轮面试是评估学生的两文三语能力,而校长会与这三百名家长交谈,目的是评估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背景。
那些获得录取学生的家长当然沾沾自喜,那些不获录取学生的家长则感到沮丧,觉得自己与孩子多年所付出的努力、时间和金钱都白白浪费,认为自己的子女没有别的孩子强,不具备入读名校的资格。
英语百科全书、拼音闪卡和故事书、中国语文,数学习作等因此都非常热销。补习课程如香港公文补习社( Kumon)的高考数学班、奥数班;兴趣班如计算机编程、英语会话、舞蹈、乐器班等都大行其道。
家长内心的矛盾
2016年8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说道: “家长对 ‘赢在起跑线 ’的观点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每天生活愉快,没有压力地学习,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孩子如果不参加众多同龄儿童组成的课程补习班和兴趣班,就会失去入读大中小名校的机会,从此便会输在起跑线,将来的事业前途一定不会如意。 ”“赢在起跑线 ”的观念已经植根在全世界父母的心中,有的甚至把起跑线的起点推前至几个月大的婴儿,给他们报读各式各类的兴趣班、语言班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入读名校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