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生文化课集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2019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知识点总结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 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对于传媒生文化课集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传媒生文化课集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用成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使语言更为简洁。
德州作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黑陶故土,历史文化非常的久远(A)。伴随着改革大潮,德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B),德州人正以其开放的心态,实干的精神使这座名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 B.
2、 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句是
A.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浮现在我眼前。
B.多读多写是正确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C.鲁迅先生从事无产阶级文学事业30年,视时间看作生命,笔耕不缀。
D.在延安,美德观念有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3、 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⑴触者必怒( ) ⑵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2翻译: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2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4、 写法借鉴】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它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语段,表现“我的妈妈(幽默、严厉、唠叨、善良、善解人意等)”的形象。(100字左右)
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狡黠(xiá) 粗糙(zào) 引吭高歌(háng) 戛然而止(gá)
B.贮蓄(chǔ) 拮(jié)据 毛骨悚然(sǒng) 并行不悖(bó)
C.冗杂(rǒng) 栈道(zhàn) 扣人心弦(xián) 明眸善睐(lài)
D.污秽(huì) 呜咽(yàn) 叱咤风云(chà) 姹紫嫣红(chà)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