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音编导生文化课集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一:简答题审题五要素
简答题的审题,从内容看包括:审材料(或图表)、审设问、审背景。从具体要求看,包括五个要素:
①问题——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些问题;
②角度——围绕“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分析,还是其中某一个或两个方面;
③知识范围——是运用哪个分册的知识,有没有更具体的限制;
④答题条件——设问中对于解答该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限制性条件,如“从……角度”、“结合(联系)……”等;
⑤时政背景——试题考查的是不是国家正在高度的问题,与什么重大时政有关,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或政策(这些内容可能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
有些要素是试题直接呈现出来的,有些还需要进行分析、比较和认真思考才能获得。必须明确:五大要素不清,就不能去组织答案,否则就会导致答非所问、丢三落四,既浪费了时间,也不能得分。
例题: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毒火腿”、“注水肉”、“劣质奶粉”、“有毒粉丝”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和查处。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问题: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答案:
(1)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行。
(2)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国家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3)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析:通过审题,应该明确:
①本题的中心问题是“防止此类事件(生产有毒食品)的发生”;
②角度是“怎么办(怎样防止)”;
③知识范围很具体,是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
④背景在于“针对市场调节的不足,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二:辨析题答题步骤
辨析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对题中的观点作辨证地分析。辨析题的观点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大多是两个或三个事物)。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
1.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
2. 具体步骤一般是:
①认可、简析命题中的正确或合理成分。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
②分析这一关系的不足并完善。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极端性的危害;关系的成立缺少的必然性或条件性等;
③与关系主体中的结果性因素相关的应该是(或还有)哪些因素?
④对命题中的关系进行倒置性思考。
⑤简要指出错误的性质。
此外,高考试卷中较少出现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命题,故笼统地下结论要慎之又慎,且不宜放在答案的开头;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多个因素间关系的分析要力求全面。
例题:
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析:
①论证正确点:真知出于实践;
②分析错误点;实践也会出“错知”;
③澄清模糊点:实践未必都会出真知;
④补充不全点:实践中如何出真知(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条件)
对于播音编导生文化课集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播音编导生文化课集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按要求填空
①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③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⑤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以施展抱负的诗句是:
⑥请完整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 胜人者有力,______________。(《老子》二章)
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2分)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老师冤假错案突然出现在教室后门口,正在嬉笑的同学立始显出一副惊惶失措的表情。
C、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一些人的财产荡然无存。
D、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4、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__化的__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5、 下面各组中加点的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骸骨(hái) 潜行(qián) 狩猎(shǒu) 匀称(chèn)
B . 轻盈(qíng) 倏忽(shū) 篡夺(cuàn) 沧茫(cāng)
C . 葱笼(cōng) 喑哑(yīn) 喧嚣(xiāo) 静谧(mì)
D. 窸窣( sū ) 嗉囊( sù )飞甍(méng) 缥缈(miǎo)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