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生文化课集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现阶段高三历史主要是进行中国古代史学习,古代史记忆的内容多,古文材料的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高考历史的复习方法,以做到事半而功倍。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对历史知识不要死记硬背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必须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
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试题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的能力。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从唐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然后调动所学知识,知道汉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个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为威强睿德,即可得知本题答案为B。
要把教材的句号变问号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学会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必须"史论结合"
我们要具备正确运用史学观点的能力。
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可知试题中所列的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造成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因此本题答案为D。
准确审题,表达规范
准确审题和有效的表达能力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提高审题和表达能力要靠平时多练多想,同时也取决于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好坏。近几年采取网上阅卷,学生答题的规范和文字的表达对取得高分尤显重要。
高考政策的改革使得
高考第一轮复习对历史知识不要死记硬背也需要有一些调整,希望考生及时适应这种能力上的考察。
对于艺体生文化课集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艺体生文化课集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请写出我国四部古代文学名著及作者。(4分)
(1) 《 》 (2) 《 》
(3) 《 》 (4) 《 》
2、 (2011•山东省枣庄市)
下列有关“路”的俗谚,哪一个运用正确?( )
A.乡下的路是随意铺下的,“天无绝人之路”,那条任意铺下的路就变成了巷子,弯弯曲曲的,尽头一样还是水田和菜圃。
B.他凭着多年登山的经验,判断此时山间浓雾大起,必须采取“山不转路转”的措施。
C.做事不要太钻牛角尖,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稍加变通,一定可以成功。
D.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向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不得“大路无边,各走一边”,隐藏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
3、 请以以“新春又临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 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年老的母亲欣慰地看到使人陶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和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很久没有回家的儿子忍不住哼起了那久违的家乡小调。
A、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B、母亲看到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C、秋色和景象让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D、母亲看到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5、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2分)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至远。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