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文化课补习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一、打好基础
1.熟读课文
不仅要求背诵的课文要滚瓜烂熟,其他不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要很熟悉,一见到某个句子就知道是选自哪一篇,实词怎么讲、虚词怎么用都知道。
之所以要熟读课文,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阅读是同课本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实词很多是课本中学过的,虚词也要求同课文例句进行比较;
更重要的是通过熟读课文,可以培养文言语感,通过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力,对文言文用语、句式等表达方式比较熟练,那么考试时阅读生疏的文言材料,就比较容易读懂。
2.注意归纳和总结
文言文中有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要注意归纳和总结。掌握了规律,就可以驾轻就熟,以简御繁。如活用的规律、句式的规律、虚词运用的规律等。其实这些规律,很多复习资料里都给我们总结出来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熟悉它,用课本中的实例去印证它,从而变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便考试时用来指导阅读。
3.加强积累
如文言实词,积累得越多越好。原来课本要求掌握实词340个;后来为减轻负担,改为180个,又改为150个;2004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定为120个。但仅掌握这120个实词,应试高考是不够的。如2003年试题要求辨析的四个实词 “讽、哂、遇、务”,全都在这120个实词之外,但都是课本上学过的。2005年高考15套试题,一共考查实词60个,属于这120个实词范畴的只有14个。又如虚词,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的虚词用法的例句,要记熟。
二、掌握技巧,把握文意
1.读懂原文,正确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都是选用课外文段,答题的关键是读懂原文,正确把握文意。怎样读懂原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主要有5种方法。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2000年试题“自放驴,取樵炊爨”中“樵”作“打柴”讲,对不对呢?“樵”本来有“打柴”的意思,“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樵”就是砍柴。但是联系具体语境,这里的“樵”不能作“打柴”讲,因为它前面有个“取”字,所以只能作“木柴”讲,“刘海砍樵”也是这个意思。
②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推测
汉字大多是形声字,形旁表义,其意义多与形旁有关。
如“冀得一归觐”的“觐”字,解释为“拜见”对不对呢?我们分析它的字形,形旁为“见”,声旁为“堇”,其义应与“见” 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知作“拜见”讲是正确的。通假字的原则一般是同音通假,因此在阅读时,如果碰上有的字用其本义解释不通时,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进而准确理解词义。
如2001年“阴资装,百余里要之”的“要”,用它的基本义很难讲通,如果由同音而想到通“邀”,从“半路拦截”引申为“迎候”,就豁然贯通了。
③词语、成语联想法
文言文有些字的意思如今很少见,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兵车行》中“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把” 字作介词讲,是讲不通的。
如果我们联想到“把握” 一词,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把”就是“握”啊!又如《谏太宗十思疏》“董之以严刑”的“董”字,作“监督” 讲,也可以与现在“董事长”“董事会”的“董”联系起来。又如“善才绳之”的“绳”,可以联想到“绳之以法”的“绳”,就知道不是“捆绑”,而是 “惩治、制裁”的意思了。
④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活用,正确理解词义。
例如“甃以石,行旅便之”,将“行旅”解释为“行走旅游” 对不对?我们通过语法分析,发现“行旅”在这里作主语,应是名词性词语,是“行旅之人”“行人旅客”之意,而“行走旅游”是动词,不能作主语,因而是不正确的。
⑤利用相似的浯言结构,处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测判断。
如“强凌弱、众暴寡”,“暴”与“凌”位置相同,意思相近。
又如“寒者利桓褐,饥者甘糟糠”,“桓褐”与“糟糠”位置相同,我们知道“糟糠”是不好的食物,就可推知“裋褐”大概就是粗布衣服了。
(2)正确把握文意,还要注意省略问题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
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以”“于”等;从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主要是承前省。阅读时,省略了什么成分,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如“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理解,A.都是 “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人;D.买人、卖出。
要解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人粟麦,应选C。
又如句子翻译:“启听淮北取籴 ——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这一句的翻译之所以错误,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应该是“淮南岁俭,启听(淮南民众)(于)淮北取籴”,原句省略了兼语和介词,就导致了译文的错误。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其他句式,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虽然有时不列入考试范围之内,但要读懂原文,正确把握文意,必须掌握这些知识。而且每年的翻译题,实际上都考查到了句式和活用。
(3)读懂原文,要善于利用题目选项
文言文阅读题,大多是选择题型,有的题目是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其正确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近几年,题目中一般有一道对文意的概括叙述题,大多是三项正确,一项错误,错误项也往往大多是正确的,只有某一点是错误的。这种题目对我们整体把握文意有很大帮助,更应该好好利用。我们只要找出了那点错误,其余的都是帮助读懂原文的提示了。
2.掌握正确的解题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理解,才是准确的。有些语句,题目里引出来了,有的考生就不愿再把它放到原文中去考查,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一定要改过来。
(2)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钻死抠。需要深钻的地方,必须是题眼所在。所谓题眼,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这既是测试的内容,也是文中的关键,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3.掌握错误项的设置手法
对文意概括题,如果我们了解命题人设计错项的基本手法,对我们进行快速辨别,正确筛选,无疑是有好处的。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手法:
(1)曲解意思。李广“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成“无力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就是故意曲解意思。
(2)张冠李戴。故意将事件与人物错位搭配,形成错项。
(3)时序颠倒。有意将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4)事件杂糅。故意将几件事情或细节杂糅混编,让你难以理清头绪,难以分辨正误。
(5)无中生有,故意捏造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安到人物身上,干扰正常思路。
对于体育生文化课补习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体育生文化课补习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为了成功举办“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班里决定先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的活动。(6分)
活动一:熟悉句式——学习演讲句式
(1)根据语境,请在横线处仿写两句,使其与前后句构成排比句。(2分)
同样是春,有人诅咒黄沙扑面,有人却静观绿上柳梢;
;同样是冬,有人畏缩于风吹老树,雪打寒窗,有人却呼唤着冰天雪地里孕育着的又一轮新的生机。
(2)下面是晓君为“笑对失败”话题的演讲准备的两则素材:
①日本地震海啸发生后,44岁的日本著名漫画家、《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在Twitter(中文译作“推特”,是国外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上10小时内连续发表60幅手绘的“微笑”系列漫画,为受灾的日本国民祈福。
②雨果曾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你认为应选素材 ,理由: 。(2分)
活动三:鼓足勇气——培养演讲自信
(3)陈彬说:“我口才不好,一上台就紧张,一紧张就口吃,这次比赛我还是弃权吧。”
你对他说:“ 。” (2分)
2、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这个故事出自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综合性学习。
在你阅读过的下列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从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任选一个角度简略说说理由。
《童年》《鲁滨孙漂流记》
,
,
4、 综合性学习
“名校游”近几年来受到热烈追捧。班委准备出一期黑板报,介绍火爆的“名校游”,供同学们假期出游时参考。宣传委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分析以下材料,提取关于“名校游”情况的主要信息。
在清华大学,成团成组的旅游者川流不息,每天团体游客在5000人至7000人之间;许多游客是身穿各色文化衫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游客们在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前、在“水木清华”的湖光亭影间留连。每年樱花烂漫时节,武汉大学游人如织,2013年高峰时期,更是一天“挤进”20万人。武大的老图书馆以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吸引着游人。夕阳西下时,透过老图书馆宽大窗户的红光,映在一个个俯首苦读的学生身上,更让人体会到一种庄重与和谐,宁谧与典雅的氛围。
主要信息:
5、 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