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考生文化课集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是最难学的,而在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句号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逗号断开,叫“读”(dòu)。
所以文言文的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差,实际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读得太少,没有积累。
下面放干货。
文言文断句口诀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
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
“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
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以课本为本,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和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也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对于艺考生文化课集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艺考生文化课集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6分)
【甲】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①当时体,轻薄为文哂②未休。尔曹③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shěn):讥笑。 ③尔曹:你们。
甲诗中“ ”也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 ”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2分)
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你 用心去钻研, 会领会其中的真谛。生活是一片 的原野,你不应该只想着花前散心,月下漫步,还要时刻准备着狂风横刮,暴雨如注。相信通过顽强的奋斗,你一定能在生活的原野上 到幸福的花朵。
A. 只有 才 广博 采摘 B. 即使 也 广博 采摘
C. 只有 才 广袤 采撷 D. 即使 也 广袤 采撷
3、 ____________________,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来翕忽 ( ) (2)凄神寒骨 ( )
(3)全石以为底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俊俏 候选人 大廷广众 妙手偶得 B.劳碌 工笔画 美不胜收 平易近人 C.云宵 仪仗队 俯仰生姿 丰功伟绩 D.硬朗 斑马线 喜出望外 讴心沥血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