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体生文化课集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从前一阶段高三复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在方法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如忽视基础知识落实,知识缺乏条理性、系统性,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差等。要想在高三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天津市第一中学 刘建华
1:夯实基础
高三政治复习第一轮主要是以基本考点串讲为主线,目的是让考生夯实基础。高考虽然是能力选拔性的测试,但它不脱离教材,2008年天津文综卷28题考查民主党派的作用、31题考查政府的职能、33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34题考查宏观调控的手段、38题第一问考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不难,都能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因此,夯实基础是高考复习的首要环节,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如何夯实基础呢?夯实基础不等同于背书,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首先要夯实考点知识
教师和考生要按照考纲(天津市2009年考纲尚未出台,教师和考生可先借鉴2008年其他课改省市的考纲,待天津市考纲出台后再行对照)的要求在教材中找到相关考点所对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理解,要做到“全面”“准确”“细致”。
“全面”是指凡是考点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都要阅读、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与考生都不能随意增删知识点,增会给学生添负担,删则可能会造成高考中的丢分。
“准确”是指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准确,不能“大概”“差不多”,必须对相似、相关、错误的概念、观点等进行比较和辨析。例如,在政治生活中讲到的“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何区别等;另外,政治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考生及时更新知识,保证准确性。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考生要及时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修正教材。
“细致”即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中涉及的关键词要进行细致的辨别,特别要抓住这些关键词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区分。如经济生活中讲,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可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知道有这几种手段,还要掌握这几种手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要区分这几种手段的不同特征;又如政治生活中讲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6个词该如何理解和区分,都是在复习中需要细致入微地掌握的。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特别是选择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要求能记忆,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细致的程度。
(二)要重点落实考点中的主干知识,深入分析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考试卷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考生要在微观(前面谈到的“全面”“准确”“细致”)复习考点知识的基础上站在宏观的角度提炼出主干知识即重点的、在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的知识,深入分析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主干知识串联成知识链,这样有助于提高复习的实效。否则在头脑中的知识都是散乱的点,在解题时就会出现理不清因果、不知从何说起、想到什么写什么、缺乏逻辑性等问题。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的生产、消费、投资、财政、物价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干知识。
2:在教学实际中,经常有学生问:“老师,怎么才能把分析题的答案写全面呢?为什么我总是漏点呢?”这反映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政治学科的基本能力,它源于对知识细节和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提升这一能力,要在挖掘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搭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借助知识体系的帮助,考生能顺畅地实现“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确定某个答题要点——在知识体系中捕捉到这一要点,并确定以这个要点为核心的知识链——调动和运用这一知识链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从而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
随着2009年1月中下旬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结束,第二轮复习即将展开。第二轮复习以时政热点为主线展开,以考点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为目标,做到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这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二轮复习的成效。
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一)分模块、抓标题
高中政治学科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可分经济、哲学、政治、文化4个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三级标题:课题、节题、框题。这些不同模块、不同层级的标题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考生可以绘制出每个模块、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图,这样就能帮助考生直观揭示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一个考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在知识体系中掌握某一个知识点,分清因果,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中去把握这个知识点。
(二)抓主线
把教材的内容按主体、性质、主题等分门别类,做到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从而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政治生活教材按照不同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公民不同的主体,围绕不同主体可以延伸和辐射出多条知识链;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一主题可辐射全书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依法保护公民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等。
(三)以问题为中心
对于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把握,要弄清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通常可以通过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在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时考生容易出现知而不全、思而不达的现象,这时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就能活化基础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07年重庆卷38题:
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12 分)
注重整合
思路
简析
答案
简析:
上海市政府做了什么
对涉及民生问题的摊点市场进行调查和监管,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履行了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上海市政府为什么做?
①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②上海市政府的做法,贯彻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
③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上海市政府做的结果、意义如何?
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是“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无论知识体系是怎样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利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记忆理解知识,在运用知识体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政治高考复习方法有很多,需要考生逐步提升的能力也还有许多。上述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2009年一月中下旬,在第一轮复习中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为第二轮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艺体生文化课集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艺体生文化课集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中“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还有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B.《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C.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斜塔上的实验》却首先描写了伽俐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
D.朱自清的散文《春》先“盼春”,再“绘春”,最后“颂春”,其中“颂春”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颂扬了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2、 以“那段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3、 16“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陆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 )
A.韩愈B.辛弃疾C.庞统D. 宋玉
4、 (2015届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 品析《江南春》,完成题1,2小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