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生文化课培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参考答案:
(1)春江花月夜
(2)“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试题解析:
张说的《鄴都引》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本题选材又有新突破,考的是唐代的歌行体——盛唐七古。第一空文学常识比较简单,第二问是赏析两首诗句的理趣与人生感悟,回到了诗歌内容的考查。抓住“人生感悟的差异”这一命题暗示,结合诗句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于传媒生文化课培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传媒生文化课培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阅读下列材料,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2015年9月3日,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了唤醒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唤醒世界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对和平的珍 爱,表明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中国政府举行了庆祝活动,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了阅兵仪式。
⑴ 为了营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浓郁氛围,盐海中学团委决定在校园里悬挂一些宣传标语,请你拟写。
⑵ 9月3日那天学校放假了,你和小明相约一起看阅兵式的,可他临场变卦,想好好玩一下游戏,作为好朋友的你打算如何劝他改变主意,回到初衷?
⑶请你阅读下面三则媒体报道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国家层面举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欧洲时报》】 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苦难中所蕴含的国际正义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世界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国际社会需要反对侵略和法西斯复活的精神资源,而对这种精神资源的弘扬中蕴藏着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柔性固化。
【澳洲网 】中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不仅仅着眼于中日博弈的现实需要,而是在告诫国民: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其骨子里表达的是和平诉求。
2、 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3、 武 技
李超字魁吾,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①,李饱啖之。僧甚感荷②,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曰:“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高低。”李即交臂作势,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遨游南北,无有其对。偶至历下③,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众多。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④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幸勿罪!”李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鲁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托钵:托着碗化缘。②感荷:感动。③历下:地名,今济南历下区。④骈:并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李乃解衣唾手 ( ) ②尼笑谢曰:“幸勿罪!”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②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超遇到一位化缘的僧人,给他饭吃,僧人非常感动,主动要传他武术。
B.李超自以为学艺成功,没想到被僧人轻易击倒,感到非常惭愧沮丧。
C.尼姑与李强交手,听说李强师父的名字,非常害怕,赶紧拱手施礼。
D.僧人一年多后又来到李强家,听说他曾与尼姑交手很吃惊,责怪他太鲁莽。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②。
【注释】①雪:指梨花。②清明:清净、明洁。
1.从一、二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两个季节相交的时候?
2.本来主要写梨花,那么写“柳”有什么目的
3.诗人因何而“惆怅”?
5、 名著阅读。(6 分)
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遇到了哪个恶人(请写出他的
名字)汤姆认为此人不抓自己,反而逃跑的原因是什么?此人的下场是怎样的?(3分)
恶人: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洞中历险》这一情节中,你最喜欢汤姆的哪一特点?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