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音编导生文化课培训在高三复习阶段,主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好复习的重点,为此小编在下面整理好了相关的高考复习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高分攻略 学霸135+经验分享
2017年高考语文大纲有较大调整: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改为必考。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有途网整理的这篇文章高考语文高分攻略,学霸135+经验分享,供各位参考。
建议选第二个应用文,别选小说!科学的统计表明,选题一时爽,出分悔断肠。小说有的你连读懂都费劲,答它干嘛呢?实用文那么简单,就是上天赐予我们刷分的礼物啊!
1多选要谨慎,每个选项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错的那两个,一个是明显的错误,另一个往往是说的不全或者不准确。
2、3两道6分题主要是归纳概括。每题建议答4点,一点一行。
4是8分题。看好要求。你要是答3点那是找死。
往往是两部分: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看到没?突出表现一半,理解一半。每部分2-3点。
分点,怎么分上文写得很清楚了。
无非是4种题:
①鉴赏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特征+身份
②鉴赏语言(炼字、赏句、语言风格):字句含义+修辞+表达手法+营造意境+作者感情
③表达技巧:
A修辞:比喻、拟人、比拟、对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互文、借代、用典;
B表现手法:起兴、联想、衬托、烘托、抑扬、对比、照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④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问作用的时候,永远坚持【内容+结构+主题思想】的套路来!
主观性比较强,不多说了,结构和内容要兼顾,我们可以通过结构来求稳。
不过教你个大招。考前搜集一堆哲学家、著作的名字,挑几个看起来比较有逼格的背下来。
然后,第二天,写作文时,开头:
尼采在《查斯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自己发挥)。这样做还挺管用的,毕竟阅卷老师也不可能去查证每个你引用的名句......
对于播音编导生文化课培训阶段除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就是对于相关题型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为此小编在下边准备了几道5道播音编导生文化课培训相关的测试题,一起来测试一下吧!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香远益清()②亭亭净植()
③陶后鲜有闻()④可爱者甚蕃()
2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世风的鄙弃。(2分)
2 翻译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 古人以“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某人的高贵品质,今天又有人以“入淤泥而不染”来表示某人的高洁。请谈谈您对此的理解。(3分)
3、 【2016·四川省南充卷】
11.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1)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3)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4)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诗人笔下,花是有灵性、有品格的.既有“__ __,只有香如故”的风骨,又有“落红不是无情物, ”的情怀。
(6)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____, ”。
4、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悠闲的样子。②枲: xǐ,麻。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悉如外人 ( )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⑶此公欲来,能容否( ) ⑷麻枲之属 ( )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5、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新学高考,只做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只专注高考冲刺文化课辅导,只招收高三学生,只开设高考班型,在此小编广大高考学子高考登顶,金榜题名!